▲李雪健老师谈《水浒传》拍摄。来源/央视《中国文艺》截图
▲影视剧中的宋江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李逵的老娘被老虎吃了
宋江居然哈哈大笑?
▲影视剧中的李逵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事实果真如此吗?这其实取决于读者看的《水浒传》是哪个版本。
在七十回本里,类似的删减、掉换顺序的写法还有不少,共同点都是让宋江显得无情无义。比如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遭暗箭而死,七十回本里也暗示这与宋江相关:晁盖点起人马准备下山,饮酒壮行时忽然起了一阵风,将新制的认军旗吹折,众人都大惊失色。吴用劝谏晁盖:“哥哥方才出军,风吹折认旗,于军不利,不若停待几时……”宋江却一言不发。结合后面的晁盖之死,就给读者以“宋江故意让晁盖走上不归路”的感觉。但在一百二十回本里,这段话其实是宋江说的,吴用说的是“此乃不祥之兆,兄长改日出军”,七十回本里也被删掉了。说话人稍微一变,给读者的观感就截然不同了。
为何七十回本有这样的特点?这不得不提到这一系列操作的始作俑者——明末清初文人金圣叹。
▲金圣叹评点的《水浒传》宋江绣像
这一版本除了修改宋江相关的原著细节,金圣叹做的批点里还进一步突出对宋江的贬斥、嘲讽。光给宋江的“标签”,就贴了十来个:“狭人”“歹人”“厌人”“假人”“呆人”“俗人”“小人”“钝人”……据统计,金圣叹关于宋江的批注400多条,其中没有直接贬损的只有50多条,而且也仅仅在称赞宋江的“权术”“心计”,更像是嘲讽。原书虽然称宋江为“孝义黑三郎”,并且带动部下“忠心报答宋官家”,但在金圣叹看来这些都是反话。
为了体现自己的“深意”,金圣叹经常是先把原著略作修改,再用批点来强化自己衍生出的观点。比如宋江杀阎婆惜后出逃,与父亲宋太公拜别,金圣叹不仅把原作里的“三人 (宋太公和宋江、宋清兄弟)洒泪不住”改成了“宋太公洒泪不住”,还评道:“无人处却写太公洒泪,有人处便写宋江大哭。”相信当时的读者看到这处评点,都会加重宋江“对老父不孝、虚情假意”的印象。前文提到的李逵母亲被老虎吃了的桥段,金圣叹不仅篡改“大笑”来凸显宋江的没有人性,还补充了一段批点,进一步起到强调作用:“岂有闻人之娘已被虎吃,而为人之子乃复大笑?”直斥宋江“全无心肝”。这种“批改结合”的写法,在“金本”里比比皆是。
▲太公洒泪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▲影视剧中的宋江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水浒传里那么多好汉,
为何可着宋江一人黑?
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,主导了北宋末年徽宗宣和年间规模较大的一次起义。南宋《东都事略》记载:“宣和三年二月, 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,又犯京东、河北……宋江以三十六人,横行河朔、京东,官军数万,无敢抗者。”后来被海州知府张叔夜设下埋伏,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烧毁,战斗力大大削弱的宋江只得率众投降。后来的结局正史没有记载,宋江其人究竟有何特点,更是不得而知。元代人陈泰在《所安遗集补遗·江南曲序》中,写到宋江“勇悍狂侠”,并写在宋江聚义处至今仍保存着一个叫“分赃台”的地方,放了三十六个石座,当地流传着宋江和手下兄弟们的口号:“来时三十六,归时十八双。”意思是同生共死。说明在宋元时期的大众心目中,宋江的形象是一个重兄弟义气的法外狂徒,符合封建正统视角下的“流贼”印象。
▲影视剧中的梁山好汉们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▲影视剧中好汉被招安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▲影视剧中的“替天行道”。来源/电视剧《水浒传》截图
宋江“忠”的定型,
居然是明代高官推动的?
胡适曾经说过:“《水浒传》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掉下来的,《水浒传》乃是从南宋初年 (12世纪初年)到明中叶 (15世纪末年)这四百年‘梁山泊故事’的结晶。”
▲影视剧中的嘉靖皇帝,来源/电视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截图
如果说郭勋的一生为大明做了什么贡献,那就是大规模刻印了《水浒传》和《三国演义》。“武定侯本”《水浒传》正名为《忠义水浒传》,以“忠”为其核心,奠定了“反贪官、不反皇帝”的基础,对原本在历史上与宋江相提并论的方腊极尽攻击,大力歌颂宋江“愿为国家出力”的忠心。这一版本必然经过了郭勋的整理加工,甚至有学者认为,《水浒传》尽管托名施耐庵所著,但真正的作者应该是郭勋或其门客。书中对道教多有正面描写,赐给宋江天书的九天玄女就是道教神仙,三十六天罡里地位排在前列的“入云龙公孙胜”也是道士,佛教、儒家却不甚突出,甚至一些相关角色形象不佳,也可作为郭勋授意修改、讨好“上意”的依据。可以猜测,《水浒传》对“忠”的突出,很大可能来自郭勋的改动,借对“忠义”的宣传,给自己脸上贴金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全民k歌APP中找到单曲日榜的具体操作方法十大餐饮点菜系统如何选择?哪个好?